今日讯!陶兴瑞烈士,我们终于看到了您的模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寻找烈士陶兴瑞埋骨地》追踪:
陶兴瑞烈士,我们终于看到了您的模样
安师大美院志愿者创作的烈士画像。
烈士亲属提供的供参考的部分老照片。
本报讯 今年2月份,本报报道了1948年牺牲在利辛县境内的山东籍烈士陶兴瑞的孙子想寻找其爷爷的埋骨地的新闻。后经记者和相关部门共同走访调查,已基本确定其大致位置。近日,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为烈士画像的志愿者,给本报寄来了他们根据烈士亲人老照片以及后人描述创作的烈士画像,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烈士的模样。照片中,烈士依然是年轻的样子,双目炯炯有神,透露出坚毅与果敢。
“太像了,父亲和姑姑说,这就是我爷爷的模样。”4月17日,陶兴瑞烈士的孙子陶长城电话里的声音有些激动,“我们家没有爷爷的照片,他的长相都是听长辈描述,在脑海里想象。”陶长城表示,从手机上看到烈士的画像后,他年迈的父亲和姑姑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过段时间,他们一家会来到我市,到利辛烈士埋骨地去祭拜,同时接烈士画像回家。
时间拉回到今年2月份。在寻找烈士埋骨地的过程中,记者发现,无论是烈士家人还是党史部门、档案部门,都没有烈士的照片,烈士的容貌已经非常模糊,只存在于亲人的久远记忆中。偶然的机会,记者得知,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组建了志愿者团队,开展“为烈士画像”系列公益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查阅烈士资料、听取烈士后代描述等方式,用手中的画笔还原烈士面貌。
记者很快与安师大美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王伟取得了联系,经过讨论决定,由有美术基础的记者作为桥梁,将相关资料图片和亲人的描述,陆续转达给志愿者。“烈士女儿的额头和父亲比较接近”“颧骨像哥哥,但比哥哥的脸宽点、胖点”“下巴有少许‘地包天’”“人中再缩短点”……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反复沟通,志愿者刘毅雪杰不断打磨,六易其稿,最终一点点将烈士的面容绘了出来,将烈士从亲人的记忆深处带到了眼前。
刘毅雪杰表示,作为军人的后代,她是带着对烈士满满的敬仰去创作画像的,虽然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修改,但未有一丝不耐烦的情绪。“越修改就越接近烈士本来的相貌,就会和烈士亲人的记忆更吻合。陶兴瑞烈士牺牲时才三十岁,他的子女当时还很幼小,能让他们再次看到父亲的样子,为他们圆梦,我觉得很有意义。”
“每次参加为烈士画像活动的志愿者们,在创作过程中,都会反复沟通打磨画像,最大程度还原烈士英勇形象。”王伟介绍,2019年6月至今,安师大美术学院志愿者团队赴革命烈士家乡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活动6场,完成烈士画像90余幅,绘制革命故事绘本10册,完成微视频、微党课制作35节,开展“致敬最可爱的人”“英烈文化进校园”等活动20余场。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志愿者们的真挚情感和专业技能,得到了烈士后代们的肯定。 (记者 路振杰)